meditation14  

這世界是火、這世界是煙、這世界正在燃燒、這世界正在振動著。

 

動時了能脫離這種,我知道它的基本原因,這種受苦的起因。如果我探究這個問題,就清楚知道,每們開始在心中生任何面的不淨雜,我會變得激心中的面念的。

是如何面念呢?再次經過探究,就越越清楚,有人的行是我不喜歡時我看到我不喜的事情,我就不快。不想要的事情生了,我就生了緊張。想要的事情生,碰到了阻,我也緊張;我始在心打其一生,不想要的事情一直生,想要的事情可能生,也可能不生,這種非常解,使整心理得如此緊張,如此充滿面情,生命得非常痛苦。

如果生了不如意的事情,我因而始反怒,恐或任何染,那就要立刻移注意力到其他的事情上面。例如,站起,喝杯水你的怒就不增加,你就可以擺脫憤怒。事上,靠移注意力,我是把染更深入抑到之中,而在面,我們會繼續產增加同染。在表面上,有一靜與,但是在心的深,有一滿負染的沈睡火山,猛烈爆

一步地探索下去;藉著體驗自己在身心相,發現移注意力只是在逃避問題。逃避不是答案;我對問題。每心中,只要去察它,面它。們開察心的任何,它就始失去力量,慢慢萎,最後被根除。

但是如果我只是去察,染就消退,我就可以根除染,得到解的是,我察到不淨雜染的生起。它是始於的深它到的表層時,已具有很的力量,才征服我,察它。

心中生起任何不淨雜,在身面也會發兩種現象。第一是呼吸失去平常的。每心中出現負,我會開始加重呼吸。這種現象很容易察到。在更微的面,體內部也生起某生理化的反生起了某感受。每一個負染都在身體內部某地方引感受。

很容易可以察到呼吸感受者都直接心理染有。只要我勤加練習這個方法,我就越快能夠脫離負染。心逐漸擺脫了不淨雜染;成為純淨個純淨的心是充滿私的於其他苦難眾生充滿了慈悲;於其他人的成就滿愉;在任何情下都充滿平等心

到如此的境地,他的整生活模式都始改。他不在言行上做出任何擾亂其他人平的事情。相反的,平衡的心不僅為自己帶來,也能助他人得到平這個人四周的滿了平靜與,因此也到其他人。

學習對內在的一切感受而能保持平衡,就能夠對外在境的化也保持超然。不這種超然不是逃避世上的問題或冷漠以。一位內觀禪修者會對其他人的痛苦更敏,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減輕他人的痛苦會帶衝動,而是在心中充滿,慈悲平等心。學會了神的冷完全致力於助他人,同又保持著心的平衡。他平又快,同其他人的平靜與而努力。就是佛陀所教的生活之藝術

需要的,就是去「瞭解自己」是所有智者都提供的建。我要在智性的面瞭解自己,在面瞭解自己。我也不要在情或意面瞭解自己,直接體驗到自己的相,這種觀察自己的方法,就是被稱為Vipassana內觀禪修」。

1. 第一段的練習中,道德規範是非常重要的。我要持守不偷,不邪淫,不妄,不使用毒品的戒律。杜些行,我的心才會靜,才能夠繼續進行接下的步

   驟

2. 訓練自己的心注於一:呼吸。我可能保持注意力於自己的呼吸上。不是呼吸練習;我不要調整呼吸。我只是察自然的呼吸察它吸進來察它呼出去。

   前三天半是觀察純粹的呼吸,把我們紛亂的思慮清除,訓練到能專注於鼻孔下至上唇間的三角區域

 

3. 第三步就是要察自己本相,來淨化心中的染。就是內觀體驗自己在的相,藉著有系而冷察不的身心象,以身感受呈在。第四天起開始

   內觀的訓練,從頭頂到腳趾,由上到下,由下而上,觀察身上粗細的感受訓練心的覺知與平衡

 

您認為生命的目的是什麼?

答: 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。生而為人,有殊勝的能力,能夠深入內在、觀察實相,並從痛苦中脫離出來。不去運用這個能力,就是浪費生命。好好運用它,過一個真正健康、快樂的生活!

佛陀發現整個物質世界是由許多粒子所組成,巴利文稱其為 ka-lapas(極微),「小得不可再分割的單位」。這些粒子以不 斷的變化,呈現出物質的基本特性:軟硬的性質(地)、黏著的性質(水)、冷熱的性質(火)、和動的性質(風)。它們結合在一起,組成各種結構,似乎有某些恆常性,但事實上,都是由極其微小的「極微」組合而成,它們不斷地生起又滅去。

次原子微粒的生起有四種可能的成因。第一個成因是我們所吃的食物;第二個成因是我們所居住的環境。然而,心中生起的任何念頭,也會對身體造成影響,因而引起次原子微粒的生起。因此,次原子微粒的生起,也可能是因為當下心理上的習性反應;或是因為一個過去的習性反應,影響了現在的心理狀況。 身體需要食物才能運作;然而,如果一個人停止進食,身體也不會立刻垮掉。在必要的情況下,身體可以消耗儲存在組織的能量,而繼續支撐幾個星期。當所有儲存的能量,都被消耗殆盡, 最後身體才會垮掉而死亡:它所有的活動才宣告結束。

以廣泛、全面地來看,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的:認知 (vin~n~a-n<a,識蘊),辨別(san~n~a-,想蘊),感受(vedana-, 受蘊),以及習性反應(san[kha-ra,行蘊]。覺悟者已捨棄所有理論,因為他已親見物質、感受、辨別、習性反應、認知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的真相,以及它們的生起和滅去。真正的實相是,整個有生命、無生命的宇宙,都 處在一種持續的變化狀態之中––––不斷地生滅、生滅。每一個人事實上都是瞬息萬變的次原子微粒之流,加上認知、辨別、感 受、以及習性反應(識、想、受、行)的心理運作過程,這些心理的運作過程比身體(色)過程的變化還要迅速。是感覺本身在感覺;沒有一個「人」在感覺。萬事萬物就這樣發生,就是如此而已。現在你們覺得,似乎一定要有個「我」在感覺,但是如果你開始練習,你會達到「自我」消融的階段,到時你 的問題就不存在了。

問:我可以了解內觀對身心失調、不快樂的人有幫助,但是對那些生活很滿意,原來就很快樂的人呢?

答:一直對生活的浮面享樂感到滿意的人,是對心深處的煩惱茫然無知的人。他自以為是快樂的人,但是他的快樂並不持久,在潛意裡產生的壓力會不斷地增加,遲早會在意識的表面呈現出來。 一旦如此,這個所謂快樂的人,就變得痛苦不堪。所以何不立即開始努力,來避免這個情況發生呢?

業(kamma)這個字(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 karma),

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,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。因此,只要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行為,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。每個人都應該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為負責;每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止息痛苦。佛陀曾說:你是自己的主人,
你創造自己的未來。

每個人都像是沒有學過開車、卻蒙著眼睛,在繁忙的公路上開車行駛,這樣想平安抵達目的地也難。他以為是自己在開車,但事實上,是車子駕馭了他。姑且不論他是否能到達目的地,只要他不想發生意外,就應該先除去眼罩,學會開車.

行為(業)有三種:身體的行為(身業)、言語的行為(語業)、意念的行為(意業)。通常我們最重視身體的行為,其次是言語的行為,最後才是意念的行為。

不可能沒有起因的。沒有任何事情是沒有起因的。有時我們有限的感官和才智,無法清楚地找出那個起因,這並不表示沒有起因。

你的意思是說,生命中的一切都已事先註定了?

答: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,會產生結果,可能是善果或是惡果。它們會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形態,也就是我們現在大致的遭遇。但這並不意味著,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早在我們過去所作所為時, 就已註定了;也不表示,我們的命運永遠無法改變了。事實不是 這樣的。我們過去的行為,影響我們的生命之流,流向愉快或不愉快的體驗。但是現在的行為也同樣重要。大自然賦予我們能力,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當下的行為。有了這種自主性,我們就能改變自己的未來

就非常深的層面而言,痛苦是我們每個人對於這個身(色 蘊)和心(識蘊、想蘊、受蘊、行蘊)的過度執著。人們對自己這個個體––––身和心––––有強烈的執取;而事實上,這個個體只是不斷變化的過程而已。這種對自身的不實想法的執取,對一種事實上不斷生滅變化的東西的執取,就是苦

就身體的層面而言,如在第二章討論過的,身體是由許多次原子微粒––—「極微」所組合而成的,它們分分秒秒都以極快 的速度生起又滅去。當快速生滅時,它們以無限多種的組合,呈現出物質的基本特性—––軟硬的性質(地)、黏著的性質(水)、 冷熱的性質(火)、以及動的性質(風)––—而在我們身上製造出各式各樣、所有可能呈現的感受。

緣於盲目的習性反應(行緣識);每一個心靈的習性反應,都是心識流動的動力。身體在一天當中,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需要進食;而心卻時時刻刻都需要新的刺激。我們保持平等心,讓過去累積的舊習性反應,升到心識的表層;一個接一個的舊習性,會以各種感受呈現出來,藉由對這些感受保持覺知與平等心,我們得以漸漸根除舊的習性反應。

他清楚地看見,痛苦確實存在。無論它令人感到多麼的不愉快,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。隨著生命的開始,痛苦也就開始了。我們記不起在母胎內的情形,但是一般的經驗,都是我們嚎 啕大哭地從母胎來到人世。出生是極大的創痛。

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呢?它們是如何生起的呢?他更進一步向內檢視,他發現:感受的生起,是由於接觸––––眼睛接觸到影像;耳朵接觸到聲音;鼻子接觸到氣味;舌頭接觸到味 道;身體接觸到可觸知的東西;心接觸到念頭、情緒、想法、想像或記憶。我們經由五種感官以及心體驗這個世界。每當某種對 象物體或現象接觸到六根(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之一, 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就生起了。為什麼接觸會發生呢?未來的佛陀看出,因為有六根 (五種感官以及心)的存在,接觸就會發生。這世界充滿不計其數的現象:影像、聲音、氣味、味道、可觸知之物、各種念頭和情緒(即六塵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。只要接收的六根運作正常,接觸是無可避免的。

當身、心的六根與六塵接觸時,會迸出感受的火花。因此,感受是我們經驗世間所有身心現象的關鍵。為了要培養實修的智慧,我們必須清楚知道,自己真正經歷到什麼,也就是說, 我們必須培養對「感受」的覺知。

選擇「感受」為觀照的對象,還有另外一個原因。因為身體上的感受,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。感受就像呼吸一樣,會反應出當下的心理狀況。任何一種心理狀態——如想法、概念、想像、 情緒、記憶、希望、或恐懼––––浮上意識表層,感受就會跟著升起。每個想法、情緒、內心的變化,身體上會伴隨著一種相應的感受出現。因此,藉著觀察身體上的感受,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己的內心。

感受時時刻刻都在身上發生。身、心的每一個接觸,都會產生某種感受。每一種生化反應都會產生感受,在日常生活中, 心缺乏足夠的專注力,只能覺察到較粗重的感受。我們練習「觀入出息」後,心就會變得敏銳,也因此而培養出覺知,就逐漸能 夠清楚地體驗全身所有感受的實相

你即將進行一場心的深層手術,根除你內心的不淨雜染。內觀其實說起來很簡單,就是閉上眼睛,認真的「感受」身體每一部分的感覺。從頭頂開始,脖子,手,前胸後背,大腿小腿,一路到腳底板,就是去「觀察感受」。 有時覺得哪癢癢的,有時覺得哪皮膚跳動,有時覺得哪裡抽動,有時又覺得麻麻的,有時又覺得一點感覺也沒有。就是這麼簡單,就是這樣去感受。

在練習內觀時,我們只要去觀察身上的感受即可。我們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,先從頭到腳,然後從腳到頭,從一端移到另一端。但在整個過程中,不要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,而是如實地去觀察、去覺知全身所出現的感受,無論那感受是冷、熱、輕、重、癢、悸動、緊、脹、 壓力、疼痛、刺痛、脈動、或振動等等。內觀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,只當身體上各種感受自然發生時,如實地去觀察它。

內觀者也不必嘗試去了解感受的起因。它們也許源自外在的環境、坐姿、痼疾、體弱、或是所吃的食物等。原因無關緊要,也不是我們該關心的。真正重要的,是集中注意力覺知當下身體上的感受。不要貪戀某些感受,也不刻意避開其他感受。這樣練習下去,漸漸地就能夠體驗到身體每個部分的感受。

聽起來很奇怪,怎樣對感受「平等」? 

意思是說,不管是癢,是痛,是酸,是麻,或是沒感覺,都是要把他們一視同仁,不可以對哪些感受討厭,對哪些感受喜歡,因為他們都是感受,對所有感受都要平等視之,因為那些都是會來會走,我們要對所有感受接納。如同人生春夏秋冬,有起有落,都要平等看待,不因為春暖花開希望延續,不因為寒冷冬天而咒罵,因為那就是生命的全貌。

無常、無我、苦及平等心

藉著「內觀」的練習,我們培養出覺知每個感受,並且也培養平等心:我們不生起習性反應,只是冷靜地檢視感受,不起好惡之心,不帶貪愛、瞋恨、或執著。對每個感受,都不再產生新的習性反應,而是產生智慧與洞見:「它是無常的,一定會生起滅去」。關鍵點就在於學會如何不起習性反應,如何不去製造新的 「行」

通常感受一生起,好惡就隨之而來。但是如果在習性反應開始的那一刻,我們能對自己的感受念念分明,我們就可以作主,不讓任何習性反應發生或增強。

保持平等心就是最聰明的方法!你所經驗到的現象非常自然。當你覺得修行得很順利,心變得平衡了,就能夠穿透到心識的深處。這種深度的心靈手術撼動了過去的習性反應,使得它浮上心的表層。

在接下來的禪坐時段裡你就得去面對這負面情緒的風暴。在這種情況下,平等心是非常重要的,要不然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壓倒你,使你無法禪坐。如果你的平等心微弱,就先練習觀呼吸。當強烈的暴風雨來襲,你必須放下船錨,靜待暴風雨離去。呼吸就是你的船錨,練習觀察你的呼吸,情緒的風暴自會消退。事實上,負面情緒浮上表面,是好事情,因為這麼一來,你就有機會可以將它清除。如果你能保持平等心,負面情緒自然會輕易地滅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in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